由于今年的持续高温和干旱,许多河流和湖泊的水位创下了历史新低。这不仅影响了航运运输,也揭开了那些被水淹没已久的文化遗迹和“文物”的面纱。例如,重庆巴南双河口被水淹没的明清摩崖造像,以及鄱阳湖底千年石岛“落星墩”与明代古桥等,都随着水位的下降再度浮出水面。而今天我们要聊的,正是因为高温和干旱再次显现的明祖陵。
2011年春,江苏省盱眙县遭遇了数月未见降水的干旱。洪泽湖的水位降至极低的水平,西岸竟然露出了几个圆形石拱,石拱下方还可以清晰看到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横梁,甚至能辨认出甬道的顶部轮廓。这正是朱元璋为其祖先所修建的明祖陵。
明祖陵在历史上颇有声誉,且由于天干地旱,这并不是它第一次显现水面。那么,作为历史遗迹的明祖陵,为什么至今还未被彻底发掘呢?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大明王朝。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成为皇帝并不像现代选举那样简单,必须有正统的出身。例如,三国时期的刘备之所以能够获得民众支持,是因为他有着显赫的血统,乃“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刘邦虽然出身平凡,但至少是个“泗水亭长”,还曾为自己编造过“斩白蛇”的传奇,以证明自己是“天命之子”。
展开剩余77%相比之下,朱元璋的身世则相当寒微。几代祖先都过着贫苦的生活,他自己也继承了贫困的命运。朱元璋年轻时曾做过放牛郎、乞丐,甚至一度成为和尚,人生充满了磨难和困苦。后来,他加入了反抗蒙元暴政的红巾军,并通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成功推翻了蒙元政权,最终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然而,朱元璋成为皇帝后,内心仍有一块未解的心病,那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出身地位,以获得民众的认同,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之人。同时,他还在思考如何才能确保这来之不易的江山能够世世代代传给自己的后代。
当时,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了一个建议:让他将祖先的灵魂安葬在风水宝地上。朱元璋采纳了这个建议。早在朱元璋年少时,他的父亲朱五四就因染病去世,葬于安徽凤阳。朱元璋登基后,追谥父亲为“淳皇帝”,并为他在凤阳修建了明皇陵。
既然已经为父亲修建了陵墓,朱元璋自然还想为高祖、曾祖和祖父修建合适的祖陵。但他并不知道祖先的葬地,于是开始四处打听,试图找到先祖的墓地。
有一次,朱元璋得知他的祖父朱初一的坟墓位于句容县通德乡。他半信半疑,为了验证这一信息,便在这个地方修建了一个大土坟。修建完毕后,朱元璋亲自跪下祭拜,没想到,土坟突然崩塌。朱元璋认为既然连这座坟都受不起他的祭拜,那肯定这里不可能是他家的祖坟。于是,他将告知自己这一消息的人严厉责罚了一顿。
1394年,朱元璋的一名小官朱贵回乡探亲,在与乡亲们的交谈中提到朱元璋寻找祖坟的事。结果,一位高龄老人告诉朱贵,朱元璋的祖父其实葬在离孙家岗只有半里路的杨家墩。老人还讲起了一段关于朱初一的传奇经历。
据说,朱初一曾因元朝的入侵带领家人逃至江南句容,但由于交不起苛捐杂税,他又带着家人逃往江北的泗州孙家岗。在那里,由于贫困,朱初一靠砍草为生。有一天,他在杨家墩休息时,听到两位道士经过。一位老道士打量周围的地形后感叹道:“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徒弟好奇询问,老道士解释说:“这片土地温暖,插上一根树枝,十天内必定发芽。”说完,他便在土墩上插下了枯枝,然后和徒弟离开。
朱初一被道士的话吸引,开始每日前来检查枯枝,结果第十天枯枝真的发芽了。惊讶之余,他决定将枯枝拔掉,重新换上一根新的。当道士回来时,发现枯枝没有发芽,便问老道士为何如此。老道士看了之后说道:“这枝条已经被人动过了。”很快,他们发现了躲在草窝里的朱初一,朱初一承认了自己更换枯枝的事。老道士警告他说:“既然你已经听见了我的话,千万不要将此事外传。如果你百年之后葬在此地,必会有贵人出世。”
朱初一临终时,叮嘱儿子朱五四要将他葬在杨家墩的草窝里。朱五四虽然不明白父亲的用意,但作为孝子,依然遵照父命,将其葬于此地。由于当时的社会饥荒,朱五四带着怀孕的妻子逃往安徽凤阳,很快妻子在此地生下了朱元璋。据说朱元璋出生时,天上红光四射,所有见到的人都对这一异象惊叹不已。
朱贵听闻老人的故事后,感动万分,继续打探并确认了这一消息。他便绘制了一张详细的“祖陵图”,呈献给了朱元璋,并将老者的故事一字不差地转述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得知祖父葬地竟是风水宝地,心中大喜,认为自己成为皇帝的事情也是“顺应天命”。于是,他派遣太子朱标和一批文武大臣、能工巧匠,耗费28年时间,斥巨资修建了这座宏伟的明祖陵。
朱贵因献图有功,获得了重赏,被任命为明祖陵的首任署令,不仅获得了丰厚的赏赐,连同他的子孙也享受了世袭的荣光。如今,明祖陵周围的大多数居民,都是朱贵的后代。
1494年,黄河水位上涨,秋堤决口,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明孝宗朱祐樘任命了刘大夏负责疏通黄河及周边河道,修建了太平堤以堵截黄河北支,然而却意外引发了黄河南支的溢水,导致淮河流域频繁泛滥。明祖陵所在的洪泽湖西侧也因此被淹没。为了保护明祖陵,自嘉靖帝起,周围修建了多重防护堤。
明朝灭亡后,清朝皇帝也开始寻找适合自己“龙脉”的地方。明祖陵逐渐被遗弃。1680年,康熙年间,江南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洪泽湖水位持续上涨,最终将明祖陵和泗州城完全淹没。
1963年,洪泽湖因持续干旱水位下降,明祖陵才再次浮现于水面。但由于浸泡水下多年,陵墓的木制建筑和许多石刻已经严重腐蚀和损坏,只有坚固的砖砌拱顶和神道两侧的石像得以保存。尽管如此,随着干旱过去,明祖陵又再次隐没于水中,未能让更多人一睹其真容。
每当干旱再次来临,明祖陵也会偶尔显现。由于“明定陵”的发掘失败的教训深刻,尽管有过挖掘的建议
发布于:天津市亿融配资,配资交流平台,旭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