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全国肢残人活动日在各地开展,今年现场来了许多肢残人士与家属,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如何改善日常生活。肢残人因为四肢或躯干损伤导致行动受限,这一天设立的目的,就是让社会看到他们的挑战和努力,关注技术对生活的实际帮助。
实际上,目前肢残人士用到的不止是传统轮椅和手杖,各种假肢、脑机接口和外骨骼,已经逐渐走进日常。比如假肢,十几年前很多人还觉得“戴了只能应付,做不了多少事”,但根据行业统计,2023年我国已累计为超过40万人次适配智能假肢。新一代假肢采用碳纤维、轻型合金和智能感应元件,不仅更轻,舒适度和耐用性也大幅提升。像下肢截肢的患者,一只智能假肢能帮他们重新学会走路和上下楼,运动型假肢甚至能让田径选手跑出12秒的百米成绩。国家也有补贴政策,从材料到适配流程都在逐年完善,不少工厂和爱心企业开展公益捐赠,让更多残疾人负担得起好假肢。
除了假肢这一硬件支持,今年活动现场还展示了脑机接口和外骨骼。很多人以为这些设备已经可以凭意念“随心所欲”地控制机械或者“读心”,但实际上技术距离科幻作品还有差距。脑机接口现在主要靠电极采集大脑的部分运动信号,可以让高位瘫痪患者经过几百小时训练后,实现喝水或打字等简单动作,但要做到完全随意操控,还需要更精确的电极和更强大的算法。记忆下载和“读心”目前科学上还是不可能的事。至于机械外骨骼,虽然能让使用者负重增加20—30公斤,或者有自主行走能力,但远远达不到“超人力量”那种夸张能力。活动中有工程师介绍,目前机械外骨骼在工地搬运、伤残康复领域用得最多,主要目的还是减轻身体负担,让生活更便利。
让人意外的是,社会对这些新技术还存在不少误解。比如一些人担心假肢穿戴不舒服、生理限制多,其实通过正规医院多次测量、专业调整,配合康复训练,绝大多数使用者能找到合适方案,问题并不大。机械外骨骼也不是只适合特殊行业或极端场景,普通家庭若有需要也有轻便型号可选。从国家统计局去年公布的数据来全国肢残人口有1735.5万,不同年龄层和致残原因都能找到适合的技术解决方式,绝不是网络流传的那种单一模式。
每一位肢残人士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努力。技术进步不只体现在设备本身,更带来了社会支持和环境改善。虽然假肢、脑机接口和外骨骼还达不到科幻的那样神奇,但它们正切切实实帮每个需要的人回归正常生活,重新拥有选择和行动的权利。
这个全国肢残人活动日,大家在现场互相鼓励,也在体验新技术。其实所谓“改变人生”的,不一定是新闻里的奇迹,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身边细致的帮助。未来,这些新设备还会更实用、更普及,但每一次改善都值得社会认真倾听。希望这些努力,让肢残人士的生活越来越接近本该有的样子。
亿融配资,配资交流平台,旭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