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万历皇帝,身上最大的争议无疑是他“28年不上朝”的记录。这种不上朝的行为,表面上看似完全放弃了治国理政,只顾自己享乐,而明朝也正是在万历皇帝时期开始走下坡路的。然而,实际上“不上朝”和“不理政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在万历皇帝在位期间,即便他长期不上朝,国家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治理秩序。1958年,由郭沫若率队,对万历皇帝的棺材进行发掘。当棺盖被揭开时,他们发现了隐藏了三百年的秘密,也揭示了这位明神宗为何会长达28年不上朝的真相。
根据正史的记载,明神宗不上朝的根本原因与他钟爱的爱妃郑贵妃密切相关。明神宗对郑贵妃宠爱无比,甚至决意将她所生的儿子朱常洵立为太子。此举激起了群臣的强烈反对,因为朱常洵并非嫡长子,违背了皇位继承的规矩。由此,明神宗与群臣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和不和。
展开剩余77%此外,万历二十四年,乾清宫与坤宁宫接连发生大火,次年皇极殿也被烧毁,这些灾难无疑给万历不上朝提供了更多的借口。与此同时,江南地区已孕育出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富裕、民众安乐,内阁也协助管理朝政,整个社会维持着较高的稳定性,因此,真正需要万历亲自处理的紧急政务其实并不多。
到了晚期,张居正权势熏天,成为朝廷中的核心人物。他治理政务极为高效,万历皇帝于是干脆放手不管,将所有政务一并交由张居正处理。想象一下,如果有人能够代替自己处理一切事务,又有谁会愿意亲自劳神费力呢?于是,从那时起,万历皇帝连续28年没有再踏入朝堂。
在1958年万历皇帝的棺椁被发掘之前,学界普遍认同他不上朝是放纵享乐的表现。但当棺椁打开时,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具极为畸形的遗骨,右腿明显比左腿短,蜷缩的姿势显得极其痛苦。经过现代扫描检测确认,这种腿疾并非死后形成,而是他生前长期受困扰的严重疾病。
这也意味着,万历皇帝不上朝,除了与群臣争执及倚重张居正外,他的腿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万历皇帝本来行动不便,从寝宫到门口坐轿子,再到正殿行走,最终登上宝座,都需耗费相当时间和体力。尤其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一瘸一拐地行走,必然令他心生苦闷。
虽然大臣们不会当面嘲笑,且多有顾忌,但皇帝自知暗中必有闲言碎语,这令他更加不愿面对朝堂的尴尬场面。由此,索性采取“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加上与大臣间的摩擦,最终选择长期不上朝。
然而,万历不上朝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放弃治理国家。相反,在内阁的协助下,尤其是在不上朝的初期,万历依旧勤勉地在寝宫批阅奏折,处理大小政务。直到张居正权倾朝野,他才真正开始放松,转为“甩手掌柜”,渐渐放纵自我。
之所以后来不少人将万历皇帝不上朝视为明朝衰败的标志,是因为自他的统治开始,明朝逐渐走向衰落。万历皇帝在位时,发动过多场战争,例如对日本、蒙古、贵州的军事行动。除日本外,贵州和蒙古原本可以通过和谈解决,但他偏偏选择武力,结果不仅耗尽精锐兵力,还掏空国库,导致明朝国力大减,元气大伤。
不过,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大明的衰亡并非完全由万历皇帝一人引发。早在明武宗时期,就已因好大喜功而导致豪绅腐败成风,税收锐减,国库开始枯竭。万历时代的战事,只是加速了这一趋势。
万历去世后,明熹宗继位,重用权宦魏忠贤,导致宦官专政,民生困苦。嘉靖年间虽铲除魏忠贤,东林党读书人却逐渐上台,这些人贪腐依然严重,却缺乏有效治理能力,朝局依旧混乱。即使崇祯皇帝努力改革,也难挽明朝颓势,最终于1644年结束了明朝276年的统治。
纵观明朝全局,无疑是一段传奇。开国皇帝朱元璋白手起家,创立了一个盛世江山长达近三百年。他唯一的失误,大概是过于信任读书人,明明靠武将打下天下,却将天下分给读书人治理。最终,明朝亡于读书人手中,这场祸乱的种子早在朱元璋时代就已埋下。
至于万历皇帝,他只是恰逢其时,处在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见证了历史的巨大变迁。至于功过是非,便留待后人慢慢评说吧。
发布于:天津市亿融配资,配资交流平台,旭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